帮你快速找医生

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针灸相伴,肠健同行

2020年12月31日 124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病情往往进行性加重,迁延难愈。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肠壁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炎症性肠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疾病,累及全球500多万人口。WHO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以此来提高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重视与关注。


     炎症性肠病在传统中医中属于“腹痛”、“泄泻”、“肠痈”、“便血”等范畴。根据具体病症的不同,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寒、湿、热、瘀等邪气侵袭肠胃以及机体正气不足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对此,《黄帝内经》在千年前已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等。


    临床所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往往素体脾虚,消化功能较弱。此时,合理应用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脾胃气机。如通过辨证选穴,选用脾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等相应的腧穴进行针刺,疏调肠胃,驱邪不伤正;应用灸法扶正助阳,选用神阙、天枢、足三里等穴进行艾灸,利用艾火之温热,达到散寒祛湿、温阳健脾的功效。


    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吴焕淦教授团队长期耕耘于中医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运用灸法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创新性地提出了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的治疗学观点,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根据多年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改良太乙神针古方,研制出“太乙温灸条”——艾绒与乳香、没药、沉香、冰片、桂枝、透骨草、千年健等多味中药混合制成的直径约3厘米的温灸条,这种太乙温灸条将艾灸的温热效应和药性结合,在灸疗过程中可产生广泛而持续的火力和渗透效应,更好的达到温养脾胃、理气健脾化瘀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难治性腹泻、腹痛、便血、乏力等症状,临床使用太乙温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来,团队成员包春辉博士在2020年度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会议上作了题为《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SYMPTOMS,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ION OF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ROHN’S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针灸对轻中度克罗恩病患者症状、微生物群和炎症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视频报告(受新冠疫情影响改为网络会议),从多角度展示了针灸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与机制。DDW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国际消化病学专业会议。这也是吴焕淦教授团队第三次入选DDW大会汇报,代表着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逐渐为世界所认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