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2024年08月30日 28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射频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皮肤美容和治疗方法,以其显著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规范射频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激光医疗美容学组与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供详尽的临床指导。

文 | 刘驰



射频的基本原理

    射频(Radiofrequency,RF)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频率范围广泛,可在数百kHz至数百MHz之间。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磁波在组织内产生电热效应,造成胶原蛋白即刻收缩,并引发后续的胶原再生和重塑过程。具体而言,射频的加热机制主要取决于其工作频率,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01 离子电流加热

在交变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移动形成离子电流,进而产生热量,主要作用在低频范围内(<10 MHz)。

02 水分子旋转加热

在高频范围(>10 MHz),极性水分子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旋转并产生热效应。此机制在30至40 MHz以上频率时,产生的热量比离子电流更多。

这种热效应在组织中形成柱状的热损伤带(thermal lesion),特别是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中。这种损伤带能够引发胶原纤维的即刻收缩,并启动皮肤的修复机制,持续时间为2至6个月。因此,射频技术不仅能即刻改善皮肤松弛问题,还能通过长期的胶原重塑带来持续的皮肤紧致效果。



射频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能量传导方式、作用深度及具体临床应用,射频技术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均具有独特的适应症和应用场景。以下是详细分类及其特点:

01 单极射频(Monopolar RF)

有回路单极射频:通过电极和接地电极传导电流,对皮肤进行容积加热。代表性的设备如Thermage,其工作频率为6.78 MHz,能在皮肤3至6毫米的深度产生65℃至75℃的热效应。此设备配备了冷却装置,可保护表皮免受热损伤。

无回路单极射频:无回路单极射频没有接地电极,其代表性仪器频率为40.68 MHz,主要用于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的容积加热。

双聚能单极射频(D-focused RF):通过内部频率调节技术,压缩射频波形并聚焦能量,使靶组织温度达到55℃至65℃,常用于精确治疗。



02 双极射频(Bipolar RF)

双极射频由两个对称电极组成,电流在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其穿透深度约为两个电极间距离的一半。由于穿透深度有限,双极射频多用于表浅皮肤的紧致治疗,但随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其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03 多极射频(Multipolar RF)

多极射频由三个或以上电极构成,各电极间电流交替流动,形成多条电流回路。多极射频具有能量集中且均匀的特点,由于其治疗时无需使用接地电极,患者的舒适度较高,并能缩短治疗时间。该技术适用于更大面积的皮肤松弛和脂肪堆积治疗。



04 点阵射频(Fractional RF)

点阵射频通过阵列式排布的电极局部加热皮肤形成微小的热损伤带。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非侵入性点阵射频:通过皮肤表面电极产生的电流在真皮内形成不连续的加热区域,适用于表浅的皮肤问题。

侵入性点阵射频(微针射频):利用微针直接将射频能量传递至真皮层,具有加热和微针机械损伤的双重作用,适用于瘢痕修复和深层胶原重塑。



05 混合系统

射频技术与其他光电技术如强脉冲光(IPL)、红外线(IR)等相结合,可增强治疗效果,处理多种皮肤问题。例如,ELOS系统结合射频与光学设备(400至980 nm光谱范围)的协同效应,用于综合性面部年轻化治疗。



射频技术的临床应用

    射频技术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和治疗领域,涵盖从紧肤除皱到炎症性皮肤病管理的多个方面。以下为射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及效果评估:

01 紧肤除皱

单极射频被认为是非侵入性皮肤松弛治疗的金标准。研究表明,治疗后1至10个月,80%的患者皮肤松弛状况得到改善,55%的患者皮肤纹理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颌下及颈部皮肤松弛患者中,射频治疗的满意度高达93%。

02 射频溶脂

射频技术通过对脂肪细胞的离子流加热,使脂肪细胞温度升高,最终达到溶脂效果。多项研究回顾表明,71%至97%的患者对射频溶脂的效果表示满意,尤其在改善局部脂肪堆积方面,射频溶脂技术表现出与其他溶脂技术相当的疗效。

03 瘢痕修复

尽管激光是瘢痕治疗的首选,射频技术凭借其不依赖色素吸收的特点,逐渐成为瘢痕修复的重要选择。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氩气)产生高能等离子体,能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剥脱,同时深层加热真皮,有效改善瘢痕的弹性和平整度。

04 黄褐斑治疗

射频能量可穿透基膜带,作用于真皮层,促进胶原和弹性纤维的新生。点阵射频和微针射频在低密度、高穿透模式下,可以有效治疗黄褐斑。某些临床研究表明,单极射频配合1%曲酸导入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效果。

05 敏感皮肤管理

射频治疗敏感皮肤的主要机制包括通过电离作用补充皮肤水分、修复角质形成细胞功能以及增强皮肤屏障。多极射频技术以其高频低能量模式,每周1次治疗,在6至10次疗程后,显著提高了皮肤的耐受性。

06 炎症性皮肤病治疗

射频微针选择性破坏痤疮脓肿部位的皮脂腺,同时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射频微针联合低剂量Nd激光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射频技术的联合治疗

    射频技术常与其他美容治疗手段联合使用,以发挥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然而,不同技术的联合应用需要合理安排顺序和间隔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叠加。

01 与光电设备的联合应用

射频与激光设备联合治疗时,建议优先进行无创性射频治疗,随后在2周后进行有创激光治疗。在无创性射频与其他无创性光电设备联合应用时,一般可以在同一天内完成,但应根据患者反应合理调整间隔时间。

02 与微整形技术的联合应用

射频与透明质酸注射联合治疗时,建议先进行射频治疗,当天待皮温恢复正常后进行透明质酸注射;如先注射透明质酸,则建议2至3个月后再进行射频治疗。对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射频治疗宜在注射后2周进行。

03 与手术的联合应用

当射频技术与手术联合应用时,通常应先进行手术,术后1至2个月待创口愈合后再进行射频治疗,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04 与聚焦超声的联合应用

聚焦超声与射频联合治疗,能够增强紧致提升效果。根据个体需求,射频治疗可在聚焦超声后1至2周进行,反之亦然。此种联合治疗需特别注意避免热凝固区堆积,以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射频技术的不良反应及管理

   尽管射频技术相对安全,但在高能量输出情况下,仍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01 疼痛

疼痛是射频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与治疗能量成正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调整治疗参数,必要时可降低能量或停止治疗。

02 水肿

治疗后即刻出现的水肿通常在1至3天内可自行消退。

03 Ⅱ度烧伤

在个别情况下,射频治疗可能导致持续性红斑,形状与治疗头接触区域相似,并可能出现结痂或小水疱。此类情况通常在治疗后6至7天内消退。

04 色素沉着

点阵射频和等离子体射频可能引起一过性色素沉着,通常与操作能量和密度有关,医生应根据患者皮肤类型调整治疗方案。

05 脂肪坏死和萎缩

此类情况较为罕见,通常由于操作不当或能量过高导致,尤其在皮下组织较薄的区域(如颧骨、下颌、颞部、前额)更容易发生。



      本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尽的射频技术应用指南,涵盖从基本原理到临床操作的各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严格遵循共识中的建议,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同时,医生应持续关注射频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引用文献:

[1]杨蓉娅,尹锐.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4):193-19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