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概念和治疗
2018年08月29日 1103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概念和临床表现: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或)相关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的头晕、眩晕。颈性眩晕及/或颈性头痛在安医附院头痛眩晕门诊的就诊病人中约占85%~90%以上。其中中老年人多为颈椎病,青少年多为颈项软组织异常改变,包括局部肌肉过度紧张、痉挛及/或劳损、肌纤维组织炎(肌筋膜炎)等所致。
颈性眩晕患者病初常在早晚睡觉当头起落枕头时发作短暂的眩晕。此后,少数患者经休息或因改变睡姿等,其眩晕发作暂时消失(好转);而多数患者眩晕发作逐渐频繁,平时也呈头昏脑胀,有时当头颈转动或体位改变时立即出现一过性(短暂性——2秒钟左右)的眩晕发作(此即医学上称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语缩写TIA)。少数患者还相继出现眼睛发胀、耳呜或耳“闭气”。这种头位改变诱发的体位性眩晕,如排除良性阵性姿位性眩晕(见另文),中老年人以颈椎病最多见;青少年多是颈项软组织病变——颈项-肩背部肌肉过度紧张、痉挛,劳损或肌筋膜炎所致。颈性眩晕无论是颈椎病或颈项软组织病变,其引发的头晕和眩晕等表现,主要是因累及位于颈项通向后脑的椎-基底动脉导致突发性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如果呈持续性头晕脑胀间或出现眩晕(病程超过3个月),则称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由于椎-基底动脉系供应大脑后部的血液,故现已改称“后循环供血不足。”如病损累及枕神经,还可引起头痛。颈椎病及/或颈项软组织病变所引发的头晕、眩晕是我们头痛眩晕门病人中最多见的病因,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我们的头痛眩晕门诊中较少见。
2,颈性眩晕的治疗:首先如能在颈项或枕神经分布区找到确切的压痛点予以局部神经阻滞(局部封闭)效果显著(但须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在我们的头痛眩晕门诊中,约1/3以上患者施行该疗法,绝大多数收到满意的效果;其次可给予肌肉松驰剂,选择性扩(脑循环)血管药,静滴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金纳多、川芎嗪、灯盏细辛等);抗眩晕、耳鸣,可投给倍他司汀、眩晕停,或眩晕宁、复方天麻蜜环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