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2年10月24日 0人阅读

天津市肿瘤医院 赵海丰

关键词:静脉血栓;PICC;肿瘤患者

1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逐渐增多,化疗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形成因素便成为临床上学者研究、讨论和预防的重点。随着人们对肿瘤认识的提高,人们了解到化疗和放疗等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但化疗药物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脱发、骨髓抑制等,在输液过程中还会对血管造成伤害,产生静脉炎或者局部渗出对使周围组织坏死,所以临床上使用PICC导管等作为安全通路,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2研究现状

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因素有三大方面: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狭窄导致血流瘀滞、血管内壁的损伤。恶性肿瘤患者活动量减少,因留置导管大多患者不敢在有导管一侧的手臂使劲,害怕导管脱落和移位,但其不运动会造成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使血流瘀滞,而导管和药液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其他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具有静脉血栓形成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置管前D-D水平增高、相关并发症、使用肠外营养、带管时间等,对这些因素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在临床形成重视并应用。

3降低PICC-RVT的有效预防措施

3.1置管前评估、早期全程筛查、规范置管

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PICC-RVT是可逆的。置管前后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血栓有很大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评价患者身体情况和置管后的血栓风险。

通过评估能有效的规避一定的风险,并提前进行干预,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Caprini评分量表,对于血栓的评估细致且个体化,涵盖量广。但其针对的是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并不能完全用于PICC导管血栓的风险评估。研究则首次建立了恶性肿瘤病人PICC上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其对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个体化评估实验较好,但实验量小,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3.2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临床上发现肿瘤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高于普通患者,因此使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成为常用方法之一。但临床上普遍使用抗凝药物的做法其实不被认同,因其没有明确的实验表明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的作用。且有研究显示,抗凝剂的使用并不能降低导管血栓的发生率,所以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3.3尽早进行规律适度的上肢握拳运动

由于置管上肢活动的减少,上肢血液流速减慢也成为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抗凝药物的使用存在争议,所以有研究者提出通过握拳运动锻炼上肢,原理与踝泵运动相似,握拳松拳各10秒,坚持规律锻炼能有效缓解上肢血流瘀滞情况。

总结

本研究提示,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为三大因素:血流瘀滞、血管内壁的损伤、患者自身高凝状态。根据其形成因素展开相关研究,分为置管前后的预防和和护理,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由于多数患者对上肢静脉血栓认知不足,缺乏相关意识,应对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血栓的各项知识宣教,做好物理预防。同时饮食指导能为患者提供有利营养保障,早期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上肢血液循环,降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利于患者早期康复[[1]]。

参考文献

[1]李爱华,罗容,郭坊,张辉连.肿瘤化疗患者PICC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0):76-77.

[2]瞿颖华,王怡沁,巩树梅.喉气管疾病患儿经皮扩张气管造口局部皮肤护理措施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6,31(4):41-43.